焦点播报:谨防“盆景育人”阻碍拔尖人才成长

2023-04-07 16:25:14 来源:教育联播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相对特殊的群体,其思维认知习惯、生活行为方式等差异较大,个性较为鲜明,这对教育的适切性、包容性、丰富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资料图】

当前,我国“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专项育人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关院校探索实施多种育人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存在用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定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现象。这种以事先设定的框架限制学生天赋发展的“盆景育人”做法,本质上是教育供给无法匹配学习需求,造成教育的不适切,会对天赋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为纠正“盆景育人”现象,有必要厘清四个问题:一是通专结合的教育理念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实现。一些院校设立了实体的通识学院,比起专业学院而言,本科四年整合了更多的学科与课程,任务重、难度大。尤其是基础理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从学习需求的角度看,拔尖生个体的学习意愿往往各有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如果通识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融合方式,过于理想的通专结合教育便会导致课程体系臃肿,给拔尖生带来繁重的学业负担,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课程梯度能否满足分层的学习需求。从教育供给的角度看,一所院校通常实施包括课程、教材、教学在内的一整套方案,鲜有对课业难度进行梯度划分。从学习需求的角度看,拔尖生群体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层,整齐划一的教育供给无法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

三是“以学生为本”如何细化为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从教育供给的角度看,多数院校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在经费资助上为学生提供了“安其学”的支持,做到了校级政策倾斜、院级管理配套。从学习需求的角度看,拔尖生更需要精细化服务。比如,新生群体关注能否拥有衔接性的指导,学困生群体希望获得及时的学业帮扶,心理问题群体渴望获得一对一的心理健康疏导。

四是什么样的评价机制能激发与保护天赋。从教育供给的角度看,一些院系将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或者双峰分布作为科学的标准,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者双峰分布就不合理。一些院系采取“不滚动”机制,学生没有动态进出,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平和对待绩点。从学习需求的角度看,学习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或者双峰分布应该是结果,而非标准。拔尖生不应受到过细的分数尺度束缚,需要较为宽松的氛围。

如上所述,如何对待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之间的张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之所以出现“盆景育人”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发生了“逆向倒置”。谨防“盆景育人”问题,关键在于实现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

在招生录取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内院校应向学生和家长深入阐释培养理念和方案,建议高中阶段已具备很好的通识基础的学生以及想要明确的专业“标签”属性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院系,不一定要在通识学院培养。由于各计划内院校的生源不同,除了顶尖大学,普通计划内院校不宜实施过于理想的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否则学习能力一般的拔尖生无法适应任务繁重、挑战度高的学业要求,最终造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没落实好的不良后果。

另外,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变化,各院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新生学情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尤其要抓住新生学业摸底、大一上学期期末等关键时间节点,将“以学生为本”落在实处。好的育人模式,既要遵循稳固的教育理念、经历至少10年的实践检验,更需要实践智慧,在具体育人过程中科学调整,做到理念稳定、育人适切。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刘湉祎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07日第2版版名:中教评论·观察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