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6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来源:九边
(相关资料图)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以天津为例,
“撤退城市”为何风行?
在我老家有一个常见操作: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几乎都去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待到三十来岁时搞不定户口、又面临着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就举家迁居至二线城市。比如上海的一般就往成都、杭州跑,深圳的去到惠州,北京的奔向天津……而那些在故乡有背景、有关系的人,就倾向于直接回老家考公考编了。
整个北方地区,都日益呈现出这个态势。这些“撤退城市”中,不仅有济南、青岛、西安……还有天津。基于现在的高考模式,北京的优势性无可厚非,天津却也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优势城市。
各省大学,几乎都会优先照顾本地考生。这倒也是无可厚非了。但这也同样是为何河南、山西的考生格外难的缘故——这两座城市没什么大学,必得靠着别的省份赏饭吃。其中河南最难,不仅需要靠其他城市赏饭,考生还多得离谱。
据统计,天津考生今年只有7万人,而河南考生却有130万;而相比之下,天津的大学并不少,还包含两个985,两个211,26个本科。其中还有一个叫河北工业的211大学,竟然也不在河北而在天津。相比河南,那么多考生,却没有985,只有一个重点大学,可想而知,河南有多难。
总的来说,天津,这座在当今网络上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北方城市,却在教育领域却占据着非常优势的地位。
而山东、河南、江苏的高考,显然是孩子们一生的噩梦。听说有为了高考移民去西藏的,但有谁听说过因高考移民去河南、山东的吗?那得有多么想不开?
此外,天津还有另一个优势,很多高薪岗位只存在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只要离开这些城市,收入就直接来个“膝盖斩”,所以大家也不能随便离开。
于是很多人的应对策略是,把家安到天津去,老婆、孩子在天津读书,自己去北京上班,如此不断往返于两城之间。津京高铁还为此专程设计了一个“通勤票”,方便他们在两城之间坐高铁通勤。
可能有人会认为,大概都是那些在北京混不下去的,才会考虑去到天津吧?其实不是的,即便年收入一两百万的,也有很多灰溜溜地去到天津的。因为北京户口,就跟高考最后一道数学大题似的,搞不定就是搞不定。
而每年放出的户口指标,主要针对的都是国企及科研单位,并不是有钱就能行,除非是巨富。因此,能搞定户口的往往没啥钱,有钱的却没户口。在北京巨贵的国际学校里,塞满了没有户口的有钱人孩子。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政策似乎又还挺公平的。
卷到尽头,
只剩“不生”一条生路么?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想考好大学,最关键在于上一个好高中。而北京、天津的高考本科率高达80%,基本意味着只要考上高中就能考上大学了;与之相对的,山东、河南的本科率只有40%左右。
可是,高中也是中考考上去的,那就得先找个好初中,占据先机。
天津的初中以前也是需要考试的,于是就往死里卷,能想象吗?小学就开始卷,孩子周末都没有玩耍时间。只要有时间,那就使劲学。关键是,那几所最卷学校的学区房房价也上了天。普通人就算想卷,都没条件。
甚至,从三岁就开始卷,为了孩子在小学就能快人一步,大人甚至能把三岁孩子的日程都安排得毫无闲暇时间……这不是精神病是啥?谁都知道,这样折腾孩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完全大于好处。
因此,这些年大学学历的日渐贬值,在我看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了。这正好让家长们思考:往死里折腾自己和小孩,最后换来的是一个越来越不值钱的学历,还有意义吗?
学历贬值,反而让教育越来越贴近本意。教育就该是教育本身,提升人的素质,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它从不该是什么敲门砖。以前学历能做敲门砖改变阶级,是因为它异常稀缺,今后将只有名校稀缺;而名校生,也从不是逼出来的。
现在鸡娃的这群人,和赶上中国超大规模城市化和互联网红利的是同一拨人。那时大学生尚稀缺,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所以有了路径依赖,就想在娃身上重新赢一次。
但随着985毕业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找不到啥正经工作,势必会严重影响大家今后对“鸡娃”的态度。不是不鼓励努力了,而是慢慢从使劲逼着孩子学习,转向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开朗健康的人。说不定接下来就会有一波“文艺复兴”,让教育恢复到我小时候的状态,家长们虽然在乎教育,但是不至于达到为之发疯的状态。
而卷孩子这件事,仿佛带有强烈的号召力,让一些人忍不住跟着闹腾,又吓得另一群人觉得没法比,干脆不生了。
前年有篇微博博文,有人买一套巨贵的学区房,而后全家住进猪窝般的小房子,一起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转发的女孩惊讶到无措地表示,就算孩子考上大学,将来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若考不上大学,可能只能去打螺丝。
同时她和她的老公又实在是太普通,既买不起学区房,又被工作榨干了精力,自己都卷不动,更心疼孩子。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是天然做牛做马,从小到老么?评论区里一堆人在那里感慨,幸亏不生了,不然真是牛马了,这谁能卷的动?
摇号替代考试,
或将带来小学教育的“文艺复兴”
说到这里就理解了国家为何顶着巨大压力,也要取消小升初考试、并在一线城市率先进行素质教育了;学校不排名了,考试也变简单了。小升初直接用摇号的,摇到哪儿算哪儿。
在中国,素质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反政治正确”,一旦学校教育不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好像社会就会变成有钱人的天下。但现实是,当天津开始施行素质教育,升学靠摇号而非考试时,很多住在便宜小区的孩子,也能和住在巨贵小区的孩子一样摇到同一个学校去了,而且概率均等,这在以前是很难的。
当然,但凡选择,都有代价,也有很多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可能因为运气不好,就升不了好中学了,这多少让人有些惋惜。但既然呼唤社会公平,就没法回避公平的代价。
而且这些年,小学家长的压力也确实下来了。毕竟不排名了,就没必要“鸡娃”了。
但也有家长说,以前孩子三年级就会的知识,如今四年级都还没学到。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小学那些东西真没啥用,打好基础即可,再使劲就有些用力过猛了。
很早之前就有教育专家批评过,国内小学教育是严重过剩的,用压制孩童的天性,去换取了一堆“没啥用”的知识。
现在这种摇号模式,某种意义上讲是把K12教育的12年痛苦时间缩短到了初高中的六年。
一些大家不愿看到的社会现象也在全国铺开,家长说是“躺平”、是“放羊”、或者说是“快乐教育”……都是一码事,学校教得少了,不排名了,全国的小学都会越来越轻松。
刚开始大家还有些不适应,但过几年也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认为小学就该这样,之前那种小学打鸡血才是精神病。不再像很多人说的会因此耽误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就算轻松点也没事了。另外,高中老师们也有个说法,说小学初中这种前期积累的所有优势,高一全部得清零。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好,学习别太差,都没事。
校外教培“一锅端”,
对补课狂潮的拨乱反正
首先,大家一起补课这事没意义,就是内卷的极致,只会导致孩子们的学习量加倍,家长们的开支翻倍,家庭生活质量普遍下跌一大截,吓得新生儿的出生率也掉了一大截,但是产出却没变化。因为高考是个选拔性考试,并不会因为大家一起更努力,而导致结果有丝毫的改变。
又总有人拿寒门阶级跃迁说事,说得就好像不让补课了寒门就没救了似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以前教培没被禁的时候,校外教培也分了三六九等,寒门为啥认为能跟豪门补一个级别的课呢?劣质补课补那玩意干啥?为了仪式感?
不过这并非关键,关键在于国家层面斩断了金融资本和教育之间的纽带。
补课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东西,那为啥这些年国家突然出手了呢?因为他们教育机构已经玩得不成样了。
他们具体操作流程是:由资本家从社会上融资(社会上融的钱,也是老百姓本该存到银行的),再用这些钱拿去扩张校外教培,用高工资把公立的优秀老师吸收进来,再把广告铺天盖地打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争取每家都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接受加价教育。
你说富人支持这种操作也就得了,普通家庭也支持,这又是什么道理?
很多人说没了教培穷人怎么办?不补了呗,我们当时绝大部分人不补课,也有家庭条件好的家长利用假期使劲给孩子补课,结果开学之后大家都充满活力,那些上了一个假期课的孩子却一个个跟干了一假期苦力似的,接下来的学习也提不起劲儿了。
最后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正常上课时没精神,一到周末就补课,就像别人晚上睡觉他学习、别人白天上课他睡觉一样,多少有点病。
但人是有能量条的,能量条一旦耗尽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注意力和精力就注定不行,啥都干不成。意志力和注意力也都跟肌肉似的,并不能持续输出,到了一定程度就得歇着,不然不但没效果,还会受损。
很多家长迷信补课越多越好,结果孩子在学校都学不好。到最后,家长以为孩子在学习,孩子给家长表演学习,演变成了一种很费钱的行为艺术。
国家打击教培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普通人之间的割裂。斩断跟风式的补课狂潮,避免大规模的金钱、精力、时间投入,最后却没啥明确产出。
用新生存思路,
抚平补课焦虑、名校焦虑
其实读书这事,孩子自己占70%,家长们的努力撑死占到30%。太多人根本不是那块料,被父母逼得快要跳楼了,父母才反应过来可能确实不太行。
而真正的天赋型选手在现在的大环境又是很难被埋没,学习特别好的,不仅各个高中争着要,而且高中开始就有奖学金了。
教培被“一锅端”,并不是这个行业就消失了,只是又回到之前乱七八糟的状态去了,尤其“一对一”,永远都消除不了。
不过绝大部分人慢慢就补不起了,补不起也没事,大部分人都不补,能有啥事?绝大部分人还不吃燕窝呢,也没啥影响。大家慢慢不补了之后,还省钱了。至于那些焦虑性补课,其实还不如不补。
当下的趋势,是学历正在飞速贬值,除了少数名校和关键专业,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小,慢慢大家也就不那么疯了,就像大家不再疯狂去考驾照一样。其实驾照现在跟很多不太行的大学学历的重要性也差不多了,毕竟那些专业可能根本不能帮你搞定工作,驾照却能。很多人三十来岁“毕业”后全指着驾照了。
而且,考名校不是补课补出来的,需要很高的悟性和自制力,有了这两点,补不补课都差不多了,在学校跟着老师教学节奏就好,这一点穷人富人都差不多。花再多的钱,也改善不了这两点。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阶级跃迁”,那需要是50%的硬资质、叠加50%的运气,或者运气爆棚了也不是不行。社会进入平稳期之后,如果又虚又智商正常,还能逆袭什么?如果是天才,在这个社会是很难被埋没的。艰苦的反而是那种中间态的,今后确实越来越难。
如果家境一般,可以换个思路:让孩子多锻炼、多睡觉,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真正的竞争是从初中开始的。格局再大点,真正的竞争是在三四十岁,有个好身体才能一直耗下去。如果格局拉到爆,会发现活得久才是终极赢家。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