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敢了!语文和地理教材说法不一致?成都中学生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出版社回复!

2023-08-24 21:18:49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报道

者丨殷建


【资料图】

发现教材中的说法有所不同,应该怎么办?

今年3月,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八年级八班的学生文海瑞在上地理课时发现,语文和地理教材中对于同一个说法存在着差异:语文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提的是“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但地理课上的表述为“我国季风性气候显著”。

在文海瑞看来,既然都是同一种内容,但描述却不同,一定会给大家造成误解。他第一时间去找到地理老师陈艳红,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说法,提出疑惑,没想到这两天就收到了出版社的回信。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回信内容

文海瑞平时就是地理课代表,他在上完地理课后发现了一个问题,语文教材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说的是“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地理课上则表述的是“我国季风性气候显著”,都是一种内容,但表述却让人有所疑惑。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截图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材《大自然的语言》部分截图

得知文海瑞的疑惑后,地理老师陈艳红及时肯定了文海瑞善于思考的精神,并鼓励他利用网络寻找答案。同时,陈老师也和其他地理老师、语文老师们进行了持续讨论,但都认为“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并没有知识上的错误。

陈老师说,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的表述是相对于海洋性气候描述的,加上文章写成的时间较远,知识却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初中教材只写了“我国季风性气候显著”,所以“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描述明显不符合初中年龄段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以至于学生产生了疑惑和质疑。

经过大家的讨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与另一位实习老师江来莲查阅资料,让学生主动学会去官网及官方公众号上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思考。

查询资料后,文海瑞提到,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明确说的是季风性气候显著,难道语文书上真的写错了吗?随后,他又去查询了大陆性和季风性气候各自特点和成因,以及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在充分结合国内海陆位置的情况后,最终得出了更符合的结论——“我国季风性气候显著”。

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对于我国气候主要特征的描述

之后,陈艳红和文海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了封信,把彼此的想法和证明过程记录在信里,请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为自己解惑。“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周,学生也明显受到了鼓励,行动力开始变得极强。”

文海瑞

据我们了解,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读者的意见很重视,管理也很严格,如果涉及语文、历史、政治这三科的意见回复需要层层审核通过后才能最终回复。

前两天,出版社就回信了,信中说:

语文教材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是著名物候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介绍物候学的文章,在介绍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中的纬度因素时提到我国“冬冷夏热”,而这正是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征,因而要使用“大陆性气候显著”的说法。而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基于前后知识联系和逻辑关系,从季风对我国气候影响的角度来描述我国的气候,没有采用大陆性气候显著的说法。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和地理教材上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文章作者和教材编者根据表达的目的和需要以及前后文的知识联系、逻辑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表述选择。这对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是有启发意义的。希望你继续保持发现问题的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钻研精神,相信这会使你终生受益。

祝: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收到回信后,文海瑞同学也很开心,感觉自己提出的疑惑得到了关注。

陈老师提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非常清楚教材的编写、修正是个非常繁复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应该不会被修订。但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能对教材中的说法提出问题,已经是很棒了。”

她还提到,学生通过质疑“权威”,并寻找老师的帮助、利用网络查找可靠真实的资料、思考并得出结论,再向出版社写信验证自己结论,往往在这个质疑过程中就能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老师在朋友圈给学生点赞

此外,陈老师也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只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下让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对教材的跨学科知识也应该被重视,“要考虑融入的知识是否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如果要超出,超出程度又在哪里,怎么界定等等情况。”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